量化错在哪了?
替罪羊
经过了2周的沉淀,市场对量化的讨论逐渐冷静下来。我们复盘下整个过程。
2023年8月份,股市跌了1个月。一个月里面政策不仅应接不暇,而且力度空前。
之前市场大跌,大家抱怨大股东减持,割小股东韭菜,监管直接出政策限制大股东减持。
市场抱怨中国市场是个融资市,不分红,融资多分红少,监管直接放缓IPO,叫停定增,鼓励上市公司分红。
市场抱怨说美国市场多年长牛底层逻辑是上市公司不断回购股份,股价越来越高,8月底,账面大量现金的一批央企上市公司开始公告回购注销股份,中海远控,中国石化,等等…
8月28号市场高开5个点,一路被砸下来,市场说都是因为量化搞得鬼,先不论对错,大家都在抱怨量化,周五监管直接出政策差异化限制量化高频交易。
这个敏感时间点,著名大几百亿量化私募上海明汯老板在上海2.85亿拍了一套别墅,散户网络集体攻击,将散户对量化的不满推向高潮,结果这监管也管,明汯直接收到上海证监局处罚。
影响
很多朋友担心监管对量化的影响,会不会影响量化交易,会不会今后国内量化就不能做了,我们理性分析下。
第一,程序化≠量化,量化是方法论,程序化是交易方式。
任何人都可以用程序化实现交易目的,他的交易方法论可以是主观也可以是量化。所以本次监管严格意义上是对“程序化”监管而不是对量化监管。从2015年股灾后,程序化监管规则中间几经反复,这次是在给程序化正名,相当于以后就名正言顺了。
第二,比较明确的指标是“每秒300笔、单日2万笔交易,需要重点关注”,注意“重点关注”不是不让做了,限制做,而是要报备。
国外程序化交易占比更大,也要纳入监管,承认程序化交易的重要性、地位,纳入监管,作为母亲,管自己孩子多还是管别人孩子多呢?此外,是单产品这个数据要求,还是单个券商账户这个要求,因为每个基金产品可以开3个证券账户,目前没有明确,大家都在等细则。
第三,对高频影响巨大的是印花税减半,这个主要有直接和间接影响。
直接影响:这个对于低频交易影响不大,很多人自己交易基本无感,比如一个账户100万,1年全部买卖5次,双边还手10倍,印花税省了0.25%,2500块,但是一个每年双边换手200倍高频,1年印花税省5%,5万块。收益率直接提高5%/年。
间接影响:假设印花税0.1%,佣金0.01%,买卖1次摩擦成本0.12%,现在印花税降低,总摩擦成本为0.7%。对于高频交易,原来算出每笔交易的预期收益在0.12%以上才会进场交易,现在每笔交易预期收益在0.07%以上就会进场交易。这不是在“活跃资本市场吗?”量化程序化交易的单子会比原来更多,更频繁,账户资金使用效率会更高,预期收益也会越高。
最后做个总结:
一是监管对程序化更像是母亲对孩子轻轻拍拍脑袋,然后给了个大蛋糕;
二是监管有高人;
三是利好程序化交易,对于市场其他参与者,不影响他们赚钱,也不影响他们亏钱。
展望
我们每一个小的个体都是时代洪流中的一粒尘埃。作为普通老百姓,我们更应该关注当下一个普通老百姓、普通家庭如何在围观层面做出边际改善。
宏观是我们必须承担的责任,微观才是有作为的地方。——芒格
今晚19点,来和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博士老马识途一起探讨:当下应对和未来机会!
1.市场还要在底部摩擦多久?
2.政策不断,为什么市场没反应?
3.谁在做空:量化?机构?融券?
4.当下应该如何应对?